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6月29日电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AI时代的产业变革需求,必须打破‘学科孤岛’,构建‘需求—培养—就业—发展’的‘四链融合’新型人才培养生态。”6月27日,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沪召开,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在致辞时直指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问题。这场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聚焦 “AI + 时代人才培养” 这一紧迫课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AI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
顾春华的观点得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张慧翔的呼应。他在主题报告中用“5W1H” 分析法解构破局路径,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政、行、企、校”协同发展育人生态的构建,并特别展示了德国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合同与学校培养方案的法律绑定”案例,为与会者提供国际视野。
本次研讨会上的创新实践展示环节,两所高校的改革成果引发关注。
作为能源电力特色高校,如何加强学校整体能源电力属性?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在报告中亮出“组合拳”:明确各专业类的课程体系中能源电力特色课程学分占比,开展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实施校企“双耦合”计划,深化“招生—培养—就业—发展”联动机制。为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学校推出校企“双耦合”订单班,与重点企业协同打造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目前与国家电网、上海地铁、上海华力等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闭环培养。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带来“数智化转型”的“同济方案”:他以该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实践为例,揭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的改革逻辑。其中,以突破“院系制、学科化”传统办学模式,持续推进跨学科、跨学院人才培养改革为目标开设的“未来技术班”引发关注。
在圆桌论坛环节,“AI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如何强化就业创业”两大主题成为讨论焦点企业。
“需要兼具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的复合型人才”“希望学校持续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任顾新荣和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上海电力大学校友朱佳敏的发言,表达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深层诉求。对此,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传林介绍了“双元制”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建设中的路径:学院通过调研百余家企业,精准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并采取“产教融合、课赛结合、双证融通”等模式,协同培养数智化人才,真正实现“行业出题、校企共答”的育人机制,这种 “教室—车间—研发室”的三段式培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杨亮以“吴忠华创新班”建设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举措。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伍蓓以科技引领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了该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数智赋能”理念下的改革路径。
研讨会透露的多项改革举措直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痛点,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多种改革思路和路径。“这不是简单的教学改革,而是从招生到就业的全链条重构,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一次突围。” 顾春华说。
盛康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